到底會不會感染艾滋病?——淺談HIV感染風險及如何預防
隨著艾滋病宣傳教育的深入開展,很多群眾對艾滋病的三大傳播途徑有一定的認識,在咨詢時常常有群眾朋友讓我們幫忙評估一下自己最近的某種行為有沒有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風險,或者需不需要吃阻斷藥。最常見的就是在酒精作用下跟感染狀況不明的人發生了一夜情或商業性行為。
今天就跟大家談談HIV感染風險的問題。
在我國,艾滋病病毒主要通過與HIV感染者發生性行為或共用注射器及其他注射設備傳播。
在未采取安全套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性交(包括陰道交、肛交、口交等)中,會因為接觸對方的精液、陰道分泌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極端情況下,性交中如果有皮膚黏膜破損,也會通過接觸對方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
過量飲酒或濫用新型合成毒品(精神活性物質)會間接導致這些風險,因為酒精和其他藥物會降低人們的自制力,使其容易發生不戴安全套的無保護性行為。
感染HIV的風險因暴露類型或行為(如共用針頭或不戴安全套發生性行為)而有很大差異。一些HIV暴露比其他暴露具有更高的傳播風險。對于某些暴露,雖然傳播在生物學上是可能的,但風險非常低,以至于無法給出準確的數字。但即使是相對較小的風險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并導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終生高風險。
以下行為會增加性傳播風險:
1.性伴侶越多,感染的危險越大。
2.感染性病后容易造成粘膜破損,增大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的幾率,因此患有性病也會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風險。
3.男性同性性行為,感染艾滋病風險高。男性同性性行為常常采取肛交的方式,肛門皮膚黏膜易破損出血,相比異性性行為方式更容易造成艾滋病病毒的侵入和傳播。
當你與一個人發生性關系時,其實是在無形中與他/她的性行為歷史發生關系。艾滋病病毒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網狀鏈條式傳播。新交往的兩個人,只有做了健康體檢后證明都是健康的,然后兩個人彼此忠誠,保持二人之間的閉環,才是安全的。
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大量的病毒從攜帶者體內排出,必須處于能存活的條件下,還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有足量的病毒進入健康者體內,才能構成傳播,使人體受到感染。
艾滋病病毒的傳播條件如下:
●排出:要有艾滋病病毒從感染者體內經體液排出。
●存活:隨體液排出的病毒必須處于能存活的條件。
●足量:存活病毒的數量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
●侵入:病毒通過某種入口進入到人體內。如皮膚、黏膜(生殖道、口腔等)有破損時,性交時,等等。粘膜破損有時難以覺察,但艾滋病病毒可以潛入,造成感染。
在發生性行為時,要采取多種措施進行自我保護。
一是使用安全套。首先安全套要在保質期內,且質量合格。不合格的安全套容易破損,無法起到保護作用;另外還需正確佩戴并全程使用。
二是如果發生了無保護的性行為,且不確定對象是否為HIV感染者,應在72小時內采取暴露后預防阻斷艾滋病病毒傳播。暴露后預防越早越好,最好在暴露后的2小時以內開始服藥,或盡量在24小時內開始,不要超過72小時,并且要持續服藥28天。在阻斷治療期間,一定要每天定時定量服用藥物。服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比如惡心、疲倦、頭痛、腹瀉等癥狀 。千萬不要因為這些不適就中途斷藥,有可能會影響阻斷效果。
暴露后預防用藥,是發生無保護的高危性行為后不得已采取的緊急補救手段,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也不是百分百成功,依然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
暴露后預防用藥并不是鼓勵大家有恃無恐,而是要牢記預防性傳播感染HIV最根本的措施:減少高危性行為,在不知曉性伴是否感染HIV的情況下,堅持正確使用安全套,這是最安全、經濟、有效的預防措施。
有的朋友剛剛發生了無保護的性行為,非常恐懼和焦慮,希望馬上確認自己是否感染。事實上從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體,到感染者血清中的艾滋病病毒抗體、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標志物能被檢測出來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這個時間稱為窗口期,一般是2-8周。所以發生高危行為后即便被感染了,也不可能馬上檢測出來。
HIV檢測的適宜時間是發生高危行為3周后盡早檢測。如果檢測結果為陰性,在發生高危行為8周后再進行一次檢測。如果艾滋病病毒抗體初篩檢測結果呈陽性,也不能確定感染,還應盡快進行確證檢測,確認檢測陽性才可以確診感染。早診斷,早治療,才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我國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傳主題為“凝聚社會力量,合力共抗艾滋”。艾滋病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全社會要共同參與,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標一致,共同抗擊艾滋病,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最后再提醒大家,“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不是說說而已,不管某個風險行為的感染概率從群體統計上是大還是小,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感染和不感染兩種可能,風險要么是1,要么是0,所以要從根本上杜絕風險行為。
以上圖片部分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將及時刪除。
來源:四川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