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毒物主要來源原料、輔助原料、中間產品(中間體)、成品、副產品、夾雜物或廢棄物;有時也可來自熱分解產物及反應產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熱至160-170℃時科分解產生氯化氫、磷化鋁遇濕分解生成磷化氫等。
毒物可以固態、液態、氣態或氣溶膠的形式存在于生產環境。
氣態毒物值常溫、常壓下呈氣態的物質,如氯氣、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氫等刺激性和窒息性氣體;固體升華、液體蒸發或揮發可形成蒸氣,如碘等可經升華,苯可經蒸發而呈氣態。凡沸點低、蒸汽壓大的液體都易產生蒸汽,對液體加溫、攪拌、通氣、超聲處理、噴霧或增大其體表面積均可促進蒸發或揮發。
懸浮于空氣中的液體微粒,稱為霧。蒸氣冷凝或液體噴灑科形成霧,如鍍鉻作業時可產生鉻酸霧,噴漆作業時可產生漆霧等。懸浮于空氣中直徑小于0.1um的固體微粒,稱為煙。金屬熔融時產生的蒸氣在空氣中迅速冷凝、氧化可形成煙,如熔煉鉛、銅時可產生鉛煙、銅煙和鋅煙;有機物加熱或燃燒時,也可形成煙。能較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其粒子直徑為0.1-10um的固體微粒則稱為粉塵。固體物質的機械加工、粉碎,粉狀物質在混合、篩分、包裝時均可引起粉塵飛揚。漂浮在空氣中的粉塵、煙和霧,統稱為氣溶膠。
了解生產性毒物的來源及其存在形態,對于了解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評價毒物的毒作用;選擇空氣樣品的采集、分析方法以及制定相應的防護策略等均具有重要意義。